2025年05月08日08:27 來源:中國軍網
1938年,新四軍第1支隊挺進江南敵后展開作戰,他們認真貫徹中共中央“發展華中”的方針,在敵人后方主動出擊,有力打擊了該地區的日軍。1939年11月8日至9日,新四軍第1支隊在江蘇丹陽九裡鎮一帶與“掃蕩”的日軍展開激戰,取得斃敵中隊長以下168人、俘3人的重大勝利,被稱為“延陵大捷”。九裡鎮戰斗(亦稱賀甲戰斗)的勝利,打破了日軍的“掃蕩”計劃,創下新四軍在江南殲敵的新紀錄,提高了新四軍的威望,極大振奮了江南軍民抗戰熱情。當時上海和江南等地報紙紛紛以“偉大勝利在江南”為標題作了報道,在全國產生較大影響。
結合實際,決心主動出擊殲敵
1939年10月下旬,新四軍第1支隊新6團在鎮句、鎮丹開展破路行動后,當地日軍曾兩次下鄉搜尋,均被新6團及丹陽獨立支隊予以痛擊。日軍不甘失敗,繼續尋找新四軍主力,企圖通過“掃蕩”殲滅新四軍有生力量。
11月7日,日軍第15師團池田聯隊1個中隊從鎮江西南寶堰出發,向丹陽縣延陵、九裡鎮地區進犯。為打破日軍“掃蕩”計劃,第1支隊決定在丹陽獨立支隊配合下,主動出擊殲滅日軍,其原因有二:一方面,日軍剛在楊柳鋪取得戰果,態度十分傲慢,我軍主動出擊有利於調轉日軍,援助友軍﹔另一方面,日軍此次出擊,意在尋找新四軍目標、偵察虛實,為下一步進攻做准備,由於新四軍第1支隊部署在日軍側翼,敵人所到之處均未發現新四軍蹤跡,第1支隊可乘敵不備,採取急襲,打擊日軍。
隨后,第1支隊召開營級干部會,闡釋此次戰斗的意義和爭取勝利的條件,並要求全體政工人員有計劃、有組織地動員群眾協助作戰,這為后來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
設伏打擊,與日軍激戰九裡鎮
11月8日晨,當折返九裡鎮之數十名日軍行至賀甲村附近時,遭到丹陽獨立支隊設伏打擊,當場被斃傷10余人。日軍隨即佔據附近小高地進行頑抗,與丹陽獨立支隊形成僵持狀態。得到情報的新6團團長段煥競,率第1、第3營前來增援。在猛烈攻勢下,日軍從小高地向九裡鎮西北賀甲村退卻,我第1營則乘勢追擊。與此同時,第3營一部從日軍左翼進至賀甲村正面小橋,與第1營共同對敵展開攻勢。
窮途末路的日軍,隨即向新四軍施放毒氣,導致不少官兵中毒。日軍趁機以機槍猛烈掃射,造成部分人員傷亡且進攻嚴重受阻。考慮到周邊敵援軍可能快速趕到,段煥競致函第2團團長王必成,請求支援以全殲該股日軍。
二團馳援,迫敵撤退固守待援
接到來函后,王必成令第2營掩護電台,自己率第1營、第3營前往賀甲村增援。其中,第1營由王家村出發,經堰坡橋、張庄一線,於午后到達賀甲村西北,第3營則進至南、北雨庄附近。此外,丹陽獨立支隊一部也在副支隊長林勝國帶領下,轉移至賀甲村附近。隨后,王必成、段煥競與林勝國商議,認為退至賀甲村的日軍不到百人,當前我軍兵力佔據完全優勢,可將敵一舉殲滅。於是,他們進行了戰斗部署:第2團第3營以1個連向村北端進攻,第1營以1個連向村西北端進攻,另1個連向寶堰方向警戒,阻敵增援﹔新6團第1營向村南端進攻,第3營於九裡鎮向直溪、珥陵方向警戒,阻敵增援﹔丹陽獨立支隊向丹陽、白兔等地警戒,阻敵增援。該部署同時確定當天14時由3股兵力同時發起攻擊,力爭在敵增援未到之前解決戰斗。
14時許,新四軍各部對賀甲村之敵展開進攻。第2團第3營強攻村北端一座木橋時,遭敵逆襲,被阻於木橋北側。第1營從村西北端進攻,因地形開闊,不得不在敵火力下運動,遭敵火力壓制,攻擊受阻。新6團第1營也因村南端地形開闊遭敵火力覆蓋,攻擊受阻。加之天降大雨,又有消息稱有日軍從白兔前來增援。對此,王必成轉而採取“圍點打援”策略,下令各部隊暫停進攻,撤出戰斗以應對敵援軍。但增援日軍因雨勢太大,害怕途中被伏擊而原路撤回,我軍“圍點打援”計劃未能實現。此時,賀甲村之日軍佔據村南端的大祠堂作為指揮部,准備固守待援。
二次圍攻,敵情變化進攻受挫
在對大祠堂內日軍數量、傷亡情況及輕重武器配置進行評估后,第2團、新6團和獨立支隊認為,我軍應充分利用當夜大雨的有利條件,在拂曉前完成戰斗部署,迅速殲滅據守大祠堂之敵。為增加我軍有生力量、擴大戰果,第2團立即調第2營前來增援,並負責主攻任務。其他部隊的部署計劃包括:新6團負責延陵方向警戒,鉗制村東南端之敵﹔第2團第3營進攻村北端,第1營進攻村西端。
9日拂曉,進攻正式開始。第2營4連先以1個排的兵力在村中摸排前進,接近大祠堂時,突遭隱蔽於草堆中的日軍襲擊,雙方隨即展開白刃戰。由於敵眾我寡,我軍被迫后撤。4連即以全部兵力發起沖鋒。一部日軍在我軍火力壓制下漸顯不支,被迫退守大祠堂繼續頑抗。與此同時,利用雨夜潛入賀甲村增援的日軍140余人,與原被困村中的數十名日軍分散在村子各方向,同我第2團各部展開激烈戰斗,我軍在村西、北兩個方向的進攻進展緩慢,戰斗陷入膠著。但此次圍攻,村中日軍已死傷眾多,成為瓮中之鱉。
第三次總攻,全殲突圍殘余日軍
10時許,經過簡單的動員部署,第2團、新6團、丹陽獨立支隊集中兵力發起第三次總攻。不到兩小時,我軍便攻下村大祠堂外日軍各部的全部陣地,村中殘余日軍被壓縮至大祠堂內。為盡快解決戰斗,防止日軍死守待援,第1支隊採取“圍三缺一”的戰法,即命令在村北端進攻的第3營故意放開一個口子,讓敵人突圍,主力則埋伏在敵人逃跑必經道路兩側。
據大祠堂負隅頑抗的日軍因彈盡糧絕,增援無望,沖出大祠堂,企圖向殷家、江口方向突圍,遭到我第2團第3營的伏擊。戰至中午,逃跑的這股殘余日軍全部被殲。戰斗至此勝利結束。(張 磊 易青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