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深化中俄人文合作 促進民心相近相親

本報記者? 肖新新

2025年05月08日08: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同慶中國年? 感受中國風”活動2月在俄羅斯莫斯科劍橋國際學校舉行。圖為該校學生在中國老師指導下體驗中國書法活動。?

本報記者? 肖新新攝

2月22日至23日,2025中俄國際冬季體育系列比賽在中國黑河市和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市之間的黑龍江江面上舉行。圖為中俄少年組冰球隊員在賽場上激烈角逐。

邱齊龍攝(人民視覺)

在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國立師范大學孔子學院,中國老師在授課。

郭飛洲攝(新華社發)

大熊貓“喀秋莎”在莫斯科動物園內玩耍。???

莫斯科動物園供圖

莫斯科城市一景。

亞歷山大攝(新華社發)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中國和俄羅斯都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人文交流對促進民心相知相通、相近相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文化交流活動在中俄兩國之間蓬勃開展,一場場文化盛宴架起一座座溝通橋梁,推動文明交流互鑒,鞏固世代友好的民意基礎,為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保持高水平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合拍電影《紅絲綢》——

“俄中高水平雙邊關系在文化領域的有力體現”

“這部電影生動展現了俄中之間一段共同的歷史記憶,令人深受觸動!”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一家電影院裡,帶著家人來觀看電影《紅絲綢》的市民烏斯季諾夫說道。

《紅絲綢》是2024—2025“中俄文化年”框架下的重要合作項目。該片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講述了1927年中國和蘇聯兩國革命者並肩作戰,成功安全護送重要秘密文件的故事。影片自今年2月20日在俄羅斯上映以來,取得了不俗業績。首周票房近2億盧布(1元人民幣約合11.25盧布),並在上映的前4周進入票房榜前三。截至目前,票房收入已近7億盧布。俄羅斯媒體援引的一項調查顯示,絕大多數觀眾被影片裡所展現的“勇氣”“愛國主義”等精神內核所吸引。

《紅絲綢》在兩國多地實景拍攝,凝聚了雙方優秀創作團隊的共同努力。據電影制片人瓦吉姆·貝爾金介紹,創作團隊在開拍前專門研究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蘇中關系,力求讓更多歷史細節生動地呈現出來。同時,受《懸崖之上》等中國影片啟發,創作團隊在敘事構思等方面也做了創新和完善。合作拍攝期間,俄方攝制組約170人,中方攝制組約300人,還有約1200名臨時群眾演員參與。

“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合作。影片呈現的那段歷史厚重且深刻,希望借這部影片讓更多觀眾加深感知。”該片導演安德烈·沃爾金表示,在拍攝過程中,他真切感受到中國電影產業的現代化水平、中國同行的專業敬業精神。雙方團隊通力合作,從人物著裝、廣告牌到行駛的電車等,均進行了精心打造,力求把最貼合時代背景的場景呈現出來。

兩國電影部門和業界高度關注和支持《紅絲綢》的制作、推廣。該部影片入選俄羅斯電影基金會國產電影制作支持項目。在中國電影基金會、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共同主辦的“2024合拍電影(泉州)推介會”上,《紅絲綢》也入選為優秀項目。該片將於今年9月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在中國上映。貝爾金表示,非常期待中國觀眾也喜歡這部影片,相信它將進一步增進俄中兩國人民友誼,密切彼此人文交流。影片出品方之一、俄羅斯國家媒體集團董事會主席阿林娜·卡巴耶娃表示:“這部影片是俄中高水平雙邊關系在文化領域的有力體現,兩國電影制作領域合作正邁向新高度。”

近年來,中俄電影合作不斷深化。雙方廣泛參與對方主辦的電影節,共同舉辦影展及線上線下活動,鼓勵電影機構參與合作制片等。今年4月,20余部中國電影亮相第四十七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去年10月,2024年“中國電影節”在俄羅斯4地舉行,播映了10部中國影片﹔同年8月,“2024俄羅斯電影展”在中國3地舉行,7部俄羅斯影片同中國觀眾見面。2023年,《流浪地球2》《長空之王》《忠犬八公》《消失的她》等一批中國影片在俄羅斯院線公映,引發觀眾積極反響。

俄羅斯總統助理梅金斯基表示,俄中兩國民眾都希望看到更多對方的優秀電影,這有助於持續深化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推動俄中關系不斷向前發展。

大熊貓“喀秋莎”一家——

“兩國民眾共同的牽挂、俄中友好情誼的象征”

“‘喀秋莎’正如其名,也像歌裡唱得那麼美!”看著躺在攀爬架上、抱著竹子大快朵頤的大熊貓“喀秋莎”,8歲的莫斯科小姑娘達裡婭開心地說,“我和許多小朋友都很喜歡它,經常過來拍些美照!”

紅門樓、綠竹林、中式山水風景畫……擁有150多年歷史的莫斯科動物園的熊貓館,洋溢著濃郁的“中國風”,前來參觀、打卡的游客絡繹不絕。“喀秋莎”和它的父母“如意”“丁丁”擁有眾多粉絲。

2019年6月5日,習近平主席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共同出席莫斯科動物園熊貓館開館儀式。“如意”“丁丁”在俄羅斯首次公開亮相。2023年8月24日,“丁丁”誕下首隻雌性幼崽,給俄羅斯民眾帶來極大驚喜。此后,超過38萬民眾參與了網絡投票取名。2024年1月,“喀秋莎”最終勝出。而同名的經典歌曲《喀秋莎》早已在中俄兩國廣為傳唱。

“盡管還不滿兩歲,‘喀秋莎’也和它的爸爸媽媽一樣成為‘網紅’了。”莫斯科動物園園長阿庫洛娃介紹,在各方悉心照料下,3隻大熊貓均茁壯成長。“如意”非常活潑,經常會走到玻璃隔板前與觀眾互動,“丁丁”則相對害羞,但十分聰明。“喀秋莎”目前體重約65公斤,今年4月底開始了獨立生活,還需要一段適應期。

為了使大熊貓更好地適應在當地的生活,熊貓館根據中方專家建議和技術要求進行了設計改造,從飲食、居住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考慮到俄羅斯民眾對大熊貓的觀看熱情,園方還安裝了8個攝像頭,每日9時至21時開通網絡直播,民眾可在線觀看大熊貓的日常生活場景。

阿庫洛娃經常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大熊貓動態。從睜眼、抬頭,到學會爬行、四肢站立,再到如今的獨立生活……“喀秋莎”的點滴成長變化都讓她感到欣喜。阿庫洛娃表示:“大熊貓是兩國民眾共同的牽挂、俄中友好情誼的象征。園方會精心照料它們,將這份友誼的見証傳承下去,不斷拉近兩國民眾心與心的距離。”

莫大“李時珍”像和中醫文化——

“深入交流、互學互鑒,造福更多民眾”

“列寧山上的莫斯科國立大學(莫大)新校舍正在用蘇聯雕刻家、畫家和裝飾藝術大師的杰作進行裝飾……其中包括中國偉大科學家祖沖之和李時珍的精美肖像。”1953年3月28日,《莫斯科真理報》頭版寫道,“這體現了蘇聯人民對擁有悠久絢爛古代文化遺產的偉大友好中國人民的深切敬意。”

莫斯科國立大學創立於1755年,今天的學校主樓於1953年9月落成。在主樓大禮堂入口處廊廳天花板下廊梁的飾帶上,由彩色大理石鑲嵌的、世界偉大科學家的馬賽克式肖像中,就有中國南北朝時期數學家、天文學家、科學家祖沖之,以及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

時光荏苒。今天,李時珍所象征的中醫和中醫文化,在俄羅斯的影響力正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當地民眾開始接受中醫療法。

在北京中醫藥大學聖彼得堡中醫中心(以下簡稱“中醫中心”)診室,醫生正在為聖彼得堡市民斯韋特蘭娜治療。她長期受頭暈、頭痛、乏力等症狀困擾,肩膀和胳膊也經常劇烈疼痛。后來,家人建議她來中醫中心做治療,醫生給她拔火罐並配以針灸和艾灸療法。“療效十分顯著!我的病症得到明顯緩解,心情也舒暢了許多。我深刻感受到中醫的價值。”斯韋特蘭娜說。

2016年7月,中醫中心在聖彼得堡正式運營,是俄羅斯第一所獲得當地法律認可、具備醫院資質的中醫院。中心負責人劉清國介紹,目前中醫中心已接診4000余名患者、治療1萬余人次,頭針、火針、熱敏灸、推拿等中醫特色療法幫助很多患者減輕了病痛。中心還與俄羅斯多家醫學教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通過義診、中醫文化講座、聯合門診等活動,讓當地民眾對中醫傳統文化有了進一步認識和了解。

“隨著俄羅斯民眾對中醫的興趣日益加大,我們正加強培訓中醫從業人員。”據俄羅斯傳統東方醫學專家學會會長黃國榮介紹,學會於2018年在俄羅斯注冊。僅2024年以來,學會旗下的俄羅斯國際東方醫學學校在莫斯科就開辦了近百期中醫藥特色培訓班,共培訓7000多名來自俄羅斯等國的學員,很多學員結業后都在從事中醫醫療相關工作。

近年來,中俄邊境地區還興起跨境中醫醫療旅游,不少俄羅斯民眾前往中國東北地區體驗中醫。黑龍江省黑河市中醫醫院、綏芬河市人民醫院裡,俄羅斯“醫療旅行團”屢見不鮮﹔黑河市五大連池風景區以其火山環境及天然醫用冷礦泉水,每年也吸引近萬名俄羅斯民眾前來體驗“康療養生游”。

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衛生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圖姆索夫表示,俄中兩國在醫療衛生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俄羅斯醫生及患者對中醫的接受度顯著上升,“期待雙方繼續合作,共同推進中醫與俄羅斯醫療體系深入交流、互學互鑒,造福更多民眾”。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8日 05 版)

(責編:任佳暉、王瀟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