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這趟旅行,給我留下深刻的文化記憶”(中國游中國購)

本報記者??張丹華 本報通訊員 王三合

2025年08月25日08: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圖為克拉拉正在制作陶俑。
  本報通訊員 王三合攝

  “Hello!Mr.Mountain.(您好!山先生。)”

  早上9點,陝西西安臨潼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門口,德國游客克拉拉見到了英語導游岳保証。

  “我姓‘岳’,外國游客都稱我為‘山先生’。”岳保証笑著說。

  “小時候就聽說過兵馬俑,一直想來看看。”克拉拉說,“西安是我中國之旅的第三站。這一路,飛機票、火車票、景區門票憑護照就能買,很方便。”

  在景區入口,克拉拉刷護照入園,“我提前通過博物院平台訂了票,還是歐元實時結算。”

  去年4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境外融合服務平台”發布。隨后,陝西歷史博物館、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等10多家陝西省內文博單位也相繼在該平台上線。目前,這一平台已涵蓋24種語言、34種貨幣,可在39個國家和地區使用。運行一年多,平台已服務10萬余名外國游客,帶動交通、酒店等關聯訂單37萬余個。

  在一號坑旁,聽著岳保証的“陝味”英文講解,克拉拉說:“之前我可不知道有這麼多兵馬俑,還都是2000多年前的工匠手工制作的。”

  借助科技,兵馬俑“活了起來”。戴上VR(虛擬現實)眼鏡,2000多年前金戈鐵馬、戰車奔騰的壯觀畫面重現眼前﹔AR(增強現實)導覽系統可支持36種語言實時翻譯。

  “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克拉拉驚嘆不已。

  “兵馬俑究竟是怎麼做出來的?”離開景區,克拉拉仍充滿好奇。

  “走,我帶你體驗一下當工匠的感覺。”岳保証帶克拉拉來到秦陵街道韓平哲秦文化工作室,體驗陶俑燒制非遺技藝。

  “搓泥時間過長或按壓力度不合適,都無法制作出合格陶俑。”80后陶俑燒制技藝傳承人韓咪咪用流利的英語給克拉拉講解,“一旦下不好刀,刻出來的花紋很容易粗細不均,接縫處的雕刻對技藝要求更高。”

  “做陶俑好難呀,古代只能靠人工,大規模制作,還要保証細節,豈不是更難?”

  “兵馬俑上每一根發絲都是工匠用刀刻成的,每道僅半毫米寬﹔‘千人千面’,全憑工匠對生活的細致觀察。”韓咪咪說,“兵馬俑很精美,離不開工匠的高超技藝和古人‘物勒工名’的質量管理制度,意思是制作者把名字刻在器物上,或把印章蓋在器物上,用來明確責任。”

  “技藝與精神缺一不可。”克拉拉若有所思,“雖然形式不同,但我們也和你們一樣,崇尚嚴謹的工匠精神。”

  “C—L—A—R—A”,克拉拉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了陶俑底部。“參觀兵馬俑、親手做一件陶俑,是難忘的經歷。這趟旅行,給我留下深刻的文化記憶。”克拉拉說。

  體驗結束,克拉拉用微信付款,“我綁定了德國信用卡,酒店住宿以及日常打車、吃飯,付款都很方便。”

  “此前我帶的入境游多為大團。現在,2到5人的小團旅行流行起來,游客也更年輕。”岳保証說,越來越多外國游客偏好個性化、定制化的旅行,“從觀看到體驗,從物質到精神。很多外國游客在制作陶俑后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一旁的韓咪咪點了點頭,“免簽政策,疊加對獨特旅行體驗的追求,讓我們的工作室也受到外國游客歡迎,有時一天能接待500多人!”

  陝西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數據顯示:今年截至7月,西安口岸入境外國人超13.5萬人次,同比增長124%。其中,使用單方面免簽、互免簽証以及過境免簽等政策入境外國人超10萬人次,同比增長290%。陝西省文化和旅游廳以激勵入境旅游發展為重點,從8個方面對“引客入陝”、發展入境游和開展旅游宣傳的企業給予獎勵和補貼,提高經營主體積極性,促進入境旅游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5日 02 版)

(責編:王瀟瀟、彭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