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仁懷以科技賦能農業生產
本報記者 黃 嫻
2025年10月22日09: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赤水河谷萬畝有機高粱基地迎來豐收。在貴州省仁懷市長崗鎮茅坡村,62歲的村民楊智潤駕駛著一台小型收割機,在自家高粱地裡勞作。“用上農機后,效率高多了。”楊智潤說。
仁懷市地處高原向丘陵、盆地的過渡地帶,地形起伏大、土地碎片化嚴重,大型農機難以施展,傳統耕作模式曾嚴重制約農業生產效率。
為讓紅纓子高粱實現規模化生產,仁懷市與茅台集團聚焦“山地適配”難題,研究推廣小型農機具。“農機替代了六到七成的重體力勞動,每畝人工成本降低30%—50%,折合約300元,顯著促進了高粱規模化經營。”仁懷市農業技術綜合服務站站長何自強說。
仁懷市統籌配備了94台收割機、42台拖拉機、84台烘干機及27台精選機,形成了從田間收割、轉運到后續烘干、精選的全鏈條機械化作業體系。茅台有機高粱基地擁有9.2萬余台農機,覆蓋紅纓子高粱“耕、種、管、收”全周期。
作為老農人,楊智潤對農機的使用深有體會:機播效率更高,機耕的土壤更細更鬆,機收深度一致、間距均勻,為后期作物生長和豐收打下堅實基礎。曾經需要多人協作的繁重勞作,如今單人即可輕鬆完成。“效率上去了,產量和收入也上來了,年輕人願意留下來了。”嘗到了農業機械化的甜頭,茅坡村進一步採購一體化烘干設備,一批次可烘干50噸高粱。
除了農機應用,種子改良也成為助農增收的有力支撐。貴州茅台酒廠(集團)紅纓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科研技術員陳玉彬介紹:“紅纓子品種通過全國首批種子認証,種源納入國家體系,不僅加強了中國醬酒核心原料的自主可控性,更降低對外依存度,推動攻克種業‘卡脖子’問題。”
為提升紅纓子高粱抗逆能力、掌控產業鏈安全,當地不斷攻關新的育種技術。茅台集團首席育種專家涂佑能介紹,最新發布的“紅纓子519”第七代高粱種生育期縮短至118天,株高降低至210.10厘米,畝產提升至367.55公斤,實現了多項技術突破。
談及育種技術突破帶來的好處,涂佑能如數家珍——生育期縮短能實現早收早種,農戶可通過輪作蔬菜、油菜等作物進一步增收﹔株高更矮,抗倒伏能力更強,更好適配機械化收割……
在科技助力下,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種植高粱的隊伍。2021年,喜頭鎮中心村農戶王滿嘗試種高粱,她積極向農技人員、種植大戶請教,不斷摸索種植方法。4年間,她將高粱種植面積擴大到300畝,僅此項年收入就達60多萬元。
類似的故事在赤水河畔不斷上演——長崗鎮農戶母應國靠種高粱供3個子女上大學,九倉鎮徐付生從打工者轉型為“土專家”……如今,紅纓子系列高粱品種已在10多個省份推廣種植3000萬畝以上,創造農業總產值750億元以上,帶動850萬人次農戶增收。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2日 1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