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吸引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前來參觀考察

麥草方格,方寸之間鎖流沙(生態治理中的中國智慧)

本報記者 張 文

2025年10月22日09: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寧夏中衛市,當地治沙人員正用麥草方格固沙。
  中衛市委宣傳部供圖

  編者按: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探索實踐中,中國人創造了不少獨具特色的生態治理模式,展現了中國智慧,貢獻了中國方案。今天起,本版推出“生態治理中的中國智慧”系列報道,聚焦中國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中的特色做法,分享來自生態治理一線的管用辦法。

  

  天剛蒙蒙亮,騰格裡沙漠東南緣,治沙人已經忙碌起來。鋪草、壓鍬、定型,茫茫沙海中,一簇簇麥草被埋入流沙,縱橫交錯成一方方網格。

  今年6月底,隨著最后幾處麥草方格在沙地穩穩扎根,騰格裡沙漠東南緣長約153公裡、寬10至38公裡的區域完成固沙鎖邊,這標志著寧夏境內騰格裡沙漠鎖邊全面完成。

  “鎖邊”,靠的便是“麥草方格”——中國獨創的治沙固沙方案。這方寸之間的巧思,穩得住沙、鎖得住水、擋得住風,守護包蘭鐵路安全通車,更筑起西北地區防風固沙的生態屏障。

  一代代治沙人接續奮斗,70年來在騰格裡沙漠寧夏境內扎設麥草方格超43萬畝

  驅車從寧夏中衛市駛入騰格裡沙漠,隻見大片沙丘“穿”著一層灰綠色“格子衫”。抵近細看,一個個用麥草扎成的方格,牢牢將流沙“鎖”在大地上。格子裡,檸條、沙棘等沙生植物迎風搖曳,為荒漠增添綠色生機。

  這裡曾是我國風沙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20世紀50年代,我國科學家和一線治沙隊伍在中衛經過反復試驗,創立“麥草方格”這一固沙良方——將當地常見的麥草呈方格狀扎在沙裡,形成環環相扣的防護帶。從那時起,一代代治沙人在中衛創造“人進沙退”奇跡,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中國經驗。

  把一束束麥草按方格狀鋪在沙上,用鐵鍬從麥草中部用力向下壓,麥草便被攔腰扎進沙中。隨后,再將方格中心的沙子撥向麥草根部,使麥草露出地面的部分盡量保持豎直。

  “扎格子講究技巧。”中衛市國有林業總場正高級林業工程師唐希明介紹,麥草鋪太厚就難以扎入,造成浪費﹔過薄,則固沙效果不足﹔下鍬力度也要適中,避免折斷麥草,“只要方法得當,這些小格子就能穩住沙、鎖住水、擋住風。”

  作為本地人,唐希明親歷過從前風沙肆虐的日子:中衛市地處騰格裡沙漠東南緣,曾常年受風沙侵害。

  1954年,包蘭鐵路開工,在中衛市境內總長55公裡,需6次穿越騰格裡沙漠。保障鐵路運行,首先便要防止鐵軌被風沙掩埋。

  “一開始,嘗試卵石鋪面、瀝青拌沙、草席鋪蓋等方法,效果都不好。”唐希明介紹,為穩定沙面、提升固沙植物成活率,科研人員嘗試用麥草、黏土等鋪設沙面,卻發現這樣鋪設的麥草容易被風吹毀。經過探索,最終發現將麥草扎成1米見方的正方形格子,能有效降低地表風速、截留沙粒,形成穩定沙面。

  “扎下的麥草腐爛后形成有機質,可以促進微生物和植物生長,在沙漠形成一層表皮土壤,也叫生物土壤結皮。”唐希明說,有了這層薄薄的生物土壤結皮,就能栽植灌木,逐步改良沙地。

  從此,成本較低、方法簡易的麥草方格,在騰格裡沙漠逐漸鋪開。一代代治沙人接續奮斗,70年來在騰格裡沙漠寧夏境內扎設麥草方格超43萬畝,培育沙生植物1億多株。

  如今,中衛市已實現沙漠化逆轉,騰格裡沙漠后退25公裡。包蘭鐵路兩側,麥草方格、灌木植被、樹林等組成長42公裡、寬800米的治沙防護體系,守護鐵路交通安全。

  一項項科研成果廣泛應用,治沙模式走向機械化、自動化

  扎下麥草方格,格子裡的沙子就會緩慢向土壤轉變,一旦出現生物土壤結皮,便意味著方格內生出新的“肌膚”。這個緩慢的過程能否提速?

  “原本10年左右的自然過程,如今被縮短到1年左右!”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傳來好消息:2017年,沙坡頭試驗站的“生物土壤結皮形成機理、生態作用及在防沙治沙中的應用”項目榮獲寧夏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多年來,生物土壤結皮技術在治沙實踐中不斷改良,如今,科學家通過提純藍藻,人工培育后制成試劑,噴洒在麥草方格內能大幅加速生物土壤結皮形成。

  “這項技術已在近4000畝沙漠中推廣應用,效果很不錯。”試驗站生物實驗室內,副站長趙洋介紹,“生物土壤結皮一旦形成,麥草方格裡最快一兩個月就能長出植被。”

  科技帶動,治沙模式正逐漸走向機械化、自動化。2021年,中衛市引進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沙障,並採取機械鋪設,效率提高60%以上,使用壽命也從2年延長到5—6年﹔新研發的多功能立體固沙車,每小時可鋪設8.5畝麥草方格﹔植保無人機、電動植苗器等設備,也應用到麥草方格的后續維護中。

  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衛的麥草方格固沙法不僅廣泛應用於干武線、青藏線等交通線的防沙固沙,還成為我國對外交流的一張生態名片:1994年,中衛固沙林場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環境保護500佳”榮譽。多年來,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名專家學者先后來參觀考察,稱贊這是“人類治沙史上的奇跡”。

  一種種旅游模式不斷探索,農文旅融合讓騰格裡沙漠從“生態負擔”變為特色旅游資源

  觀鳥愛好者王景斕未曾想到,自己會來沙漠“追鳥”。

  “聽朋友講,騰格裡沙漠竟能看到草原雕,我就趕緊來了。”一片麥草方格形成的植被區域旁,王景斕架起單筒望遠鏡,搜尋鳥類蹤跡。

  昔日鳥獸罕至的沙漠已成為旅游熱點,麥草方格是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20世紀70年代末,麥草方格的治沙成效吸引不少國家和地區的科研人員前來考察,在這裡,恢復中的綠色植被和金色沙漠相映成趣,顯現別樣魅力。2007年,中衛市沙坡頭旅游景區成為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

  “包蘭鐵路治沙林帶區域設置了沙生植物園,植物種類由20世紀50年代不足25種上升到現在450多種。”中衛市文旅部門負責人孫艷琳介紹,中衛廣袤的沙海重現綠色,大鴇、金雕、草原雕、大天鵝、赤狐等野生動物頻頻現身。

  從“生態負擔”到特色旅游資源,騰格裡沙漠實現變沙為寶的轉變。依托生態修復成果,沙漠周邊村鎮探索出多種農文旅融合模式。2024年,中衛市沙坡頭旅游景區接待游客146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4.28億元。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2日 14 版)

(責編:任佳暉、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