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大江南北,同声唱响英雄赞歌

——多地缅怀英烈、传承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扫描

2025年10月22日09:16    来源:中国军网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的海报上,有这样一句话:“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75年前的那个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用生命拼来山河无恙、家国安宁,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今年以来,从迎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到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各地纷纷举行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缅怀英雄烈士,唱响英雄赞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在人民群众的“情感闸门”一次次打开的瞬间,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小白鸽”活跃宣讲点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荣俊运

一场秋雨洗礼,苍松翠柏环绕的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显得愈发肃穆。

“最终,这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被插在上甘岭主峰,志愿军将士用生命奏响一曲曲英雄赞歌……”站在一面被战火灼伤、满是弹孔的战旗前,“小白鸽”志愿服务队队员刘润泽为参观群众讲述展品背后的硝烟岁月,鲜艳的红领巾在他的胸前飘扬。

烈士陵园纪念广场中央,白鸽展翅的浮雕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寄托着对和平的祈愿。“小白鸽”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张卫丹告诉记者,他们选择以“小白鸽”为名,就是希望孩子们珍惜和平,长大后用实际行动守护和平。

“小白鸽”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24年3月,面向全市少先队员择优选拔。按照“自愿报名—语言基本功考查—公益讲解培训”程序,每名志愿讲解员都经过烈士陵园与地方专业机构双重考核,颁发合格证书后持证上岗。截至目前,“小白鸽”志愿服务队成员已发展至100余名,每逢节假日便活跃在烈士陵园各个宣讲点位。自成立以来,志愿服务队已宣讲数百场次。

9月12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沈阳市人民广场举行庄严而隆重的升旗仪式。活动现场,75名“小白鸽”志愿服务队队员展示一幅10米长的巨幅画作。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形象,英雄身影化作保家卫国的巍巍长城。在长城右侧,一群少年儿童在和煦阳光照耀下愉快地玩耍。

“六连的战士们在生命最后一刻还保持着进攻的姿态,他们仿佛随时准备跃然而起,冰雕勇士与阵地同在!”舞台上,“小白鸽”志愿服务队精心编排的儿童剧《冰血长津湖》正在上演。在乳白色灯光映照下,片片“雪花”洒落在饰演志愿军将士的小演员身上。

小小舞台剧,台上台下同时受教育。“通过舞台剧学习历史,我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也懂得了志愿军为什么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利用假期前来参观的小学生荣泽阳说。曾在舞台剧中多次扮演志愿军战士的“小白鸽”志愿服务队队员张曦文,在演出后写下心得体会:“和平,是英雄们爬冰卧雪用生命换来的。作为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新时代少年,一定要铭记历史,传承英雄遗志,争做英雄传人。”

安徽绩溪章志明烈士家

“包袱饺”迎接亲人归

冯世雄 郭 雨

一大早,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社屋坦村村民章熙恒拄着拐杖,慢慢走到一张破旧的门板前。门板上牢牢钉着一块木质雕花光荣牌,木板早已开裂,花纹颜色模糊不清,只有“光荣烈属”4个大字依稀可见。

章熙恒拿起放在一旁的刷子,刷去光荣牌表面的浮尘,然后用软布轻轻擦拭。这是他对那位素未谋面的叔叔表达思念的方式。

章熙恒的叔叔名为章志明,生前服役于志愿军第23军73师218团,是一名通信兵。1950年冬,21岁的章志明吃完哥哥章本昌亲手包的绩溪特色“包袱饺”,踏上返回部队的路,随后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每打一次胜仗,叔叔就寄回一封家信。1953年收到第六封信后很久都没有消息,父亲一直念叨,这次可能真的回不来了。”章熙恒拿出家中保存的唯一一张章志明烈士照片,轻轻抚摸。

“叔叔牺牲的第二年,政府送来‘光荣烈属’牌。”章熙恒指着那张门板说,“父亲亲手把它钉在门板上,时不时擦拭干净,他去世了换我来擦。这是叔叔用生命换回的荣誉,不能落灰尘。”

老屋拆迁时,章熙恒想将光荣牌带走,又担心拆坏了,就把整扇门板卸下带到新家,立在小院中,妥善保存着章家几代人的念想。

今年4月,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最新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鉴定成果,为8位烈士确认身份,其中就有来自安徽绩溪的烈士——章志明。

经查阅历史档案、多方走访查证,章志明烈士1948年参军,1950年回家探亲期间得知抗美援朝的消息,便提前返回部队。1953年7月11日,章志明在朝鲜江原道铁原郡战斗中牺牲,年仅24岁。16天后,《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今年9月,章志明烈士的另一位侄子章熙家,作为亲属代表受邀参加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英名墙前,章熙家的目光一一扫过先烈姓名,找到叔叔的名字。他郑重献上鲜花,深深鞠躬。

章熙恒因罹患中风,行动不便,无法前往仪式现场。全家人围坐在电视前,观看护送烈士归国的车队抵达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随后,章熙恒亲手包了一盘“包袱饺”,迎接叔叔回家。在家人的搀扶下,章熙恒来到父亲坟前,老泪纵横:“爹,叔叔回来了!”

2003年,章本昌将弟弟寄回的6封家书埋在父母的坟墓旁。“我很欣慰,爸爸的遗愿终于实现了。”站在祖坟前,章熙恒说,“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带孩子们去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告诉他们,叔叔是咱们章家的英雄。”

四川中江黄继光红军小学

“继光班”走来护旗队

叶 强 舒羽泉

“出旗!齐步走!”10月13日,四川省中江县黄继光红军小学“继光班”护旗队,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升旗台。升旗手、五年级学生陈昊然振臂将国旗展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

“每次扛着国旗踢正步时,我都在想,黄继光叔叔用生命守卫祖国,我们也要用行动守护国旗荣耀。”去年9月加入“继光班”护旗队以来,陈昊然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动作愈发娴熟、意志愈发坚定。

近年来,黄继光红军小学深耕英雄文化,打造英雄文化长廊、继光学堂、国防知识角等,形成“一步一景一教育”的育人环境。同时,他们编印《英雄黄继光》《国防在我心中》等校本教材,将英雄精神融入日常教学。

今年4月,黄继光红军小学挂牌“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结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重要节点,学校与黄继光纪念馆深化合作,培养打造一支由20余名学生组成的红领巾讲解员队伍,累计为参观者提供讲解服务百余场;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诵读黄继光家书等方式,打造红色思政小剧场,切身感受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勇壮举;在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当天,邀请黄继光的侄子、退役军人黄拥军走进校园,以《归来》为题授课,激励学生赓续红色血脉、争做英雄传人。

“护旗队目前有16名成员,每年选拔新成员时,除考核学生身体素质和国旗知识外,我们还会考查学生对黄继光英雄事迹的了解。”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每周都会邀请武警中队官兵、退役军人,组织护旗队进行训练。

今年9月,新学期伊始,“继光班”护旗队发布新一轮“招募令”,共有百余名学生主动报名。四年级学生张嘉赫经过层层选拔,顺利入选为预备队队员。“每周一升旗仪式,看到护旗队成员升国旗,我都很羡慕。未来我一定坚持训练,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护旗手。”张嘉赫说。

河南漯河第四高级中学

老照片讲述“气胜钢”

芮 光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王士刚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深秋时节,河南省漯河市第四高级中学校园响起熟悉的旋律,94岁抗美援朝老兵樊培源手捧一本泛黄的相册,缓步登上讲台,为全校师生开启一堂国防教育课。

翻开相册,樊培源取出一张略有磨损的黑白照片,身后大屏幕上同步显示照片的特写镜头。“这张照片是1953年在朝鲜三登火车站附近拍的,当时一场战斗刚结束,战友们身上满是泥土,但大家眼中都透着光。”

朝鲜多山,白天樊培源和战友躲进山洞,住废弃的矿洞。“照片上这座桥被飞机大炮多次轰炸,却奇迹般屹立不倒,我们叫它‘功臣桥’。”樊培源拿出另一张照片讲道,“那时,战场条件艰苦,战友们就相互激励、鼓舞斗志,从没有被敌人的飞机大炮吓倒。”

从行军宿营的篝火到攻下阵地的欢呼,屏幕上不断变换的老照片吸引着学生们的目光。课本中学习的历史,具象化为照片里的画面、老兵口中的故事。

“樊爷爷,当时志愿军的武器装备与敌人有很大差距,你们是怎么打赢一场场战斗的?”互动环节中,台下学生举手提问。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攻下敌军一处阵地,走进营房里一看,墙上贴满了花花绿绿不堪入目的画报。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打胜仗呢?”樊培源以他在战场上的亲身经历作答,“我们的战士虽然钢少,但是气多。凭借坚韧顽强的革命意志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人民军队必然胜利!”

一本泛黄的老相册,一场生动的故事会,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听了樊爷爷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我的眼前仿佛浮现他们英勇作战的高大身影。”高二学生王子荣说,“战争远去,硝烟已散,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必将薪火相传。”

(责编:代晓灵、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